中心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交通警察进课堂,校地协同传承交通文化

2025年10月21日 22:03  点击:[]

   为进一步深化校选课《中国传统交通文化赏析》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1020日,课程组邀请了江津区公安局交通管制支队双福大队教导员李南飞警官走进课堂,李警官以专业知识结合真实案例,解读当代大学生易被忽视的交通规则,让同学们“足不出户”感知社会交通实况,助力其将传统交通文化中的秩序理念、安全意识与现代交通规范深度融合。


   《中国传统交通文化赏析》是依托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交通文化研究中心”,由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团队面向全校开设的特色通识教育选修课。本次活动是该课程特别设计的重要环节。课程负责人王现兵老师从历史维度切入,通过梳理古代通行规则、避让规则、公车使用规定、驾驶人规定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传统交通规则的发展脉络与文化传承。他特别提到,唐代《仪制令》中“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的规定,至今仍是大家遵守的通行习惯。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交通文化中礼让为先、安全为重的价值理念。

   

李南飞警官结合交通领域相关法律规定和现代交通场景,将传统理念与当下交通规则巧妙衔接。针对学生群体出行特点,为学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与大学生最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了共享单车骑行规则、校外乘车安全等关键内容,通过剖析典型交通案例,提醒同学们时刻遵守交通规则,注意校园周边及日常出行中的安全隐患。

王现兵老师在总结中指出,中国传统交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秩序理念、安全意识与礼仪规范,对现代交通管理及文明出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次特邀交警同志走进课堂,既是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传统文化+交通规则”协同传承的生动实践。未来,课程组将继续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的过程中,同步提升通行安全意识及交通文化素养,为构建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环境贡献交大力量。


下一条: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交通与文明互鉴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关闭